《學與教的理論》是針對教育技術專業(yè)本科學生開設的一門專業(yè)主干課程,是教育技術學專業(yè)必修課,是一門理論性和實踐性都很強的應用學科,具有很強的理論性和實踐指導性。
《學與教的理論》以學習心理與教學心理為基礎,與教育教學實踐相結合的交叉學科,既是一門理論學科,又是一門應用學科,屬于專業(yè)教育課。本課程主要研究學校情境中學習與教學的基本心理現象及其規(guī)律。既探討學生如何學習,以及教師如何幫助學生學習,該課程的任何教學安排都是以增強學生的以后的教學實踐能力為目的。
《學與教的理論》課程教學大綱
一、課程基本信息
(一)課程代碼及課程名稱
1.課程代碼:08193082
2.課程名稱(中/英文):學與教的理論/ The Theory of Learning and Teaching
(二)課程類別及課程性質
課程類別:專業(yè)基礎課程
課程性質:必修課程
(三)學時及學分:
總學時數:48;總學分數:3。
其中,講授學時:48 ,實踐(實驗)學時:0。
(四)適用專業(yè)及開設學期
適用專業(yè):教學技術學信息技術教育專業(yè)(本科)
開設學期:第3學期
(五)先修課程與后續(xù)課程
先修課程:
后續(xù)課程:《教學系統(tǒng)設計》、《微格教學》、《教師語言》、《信息技術學科教學設計》
二、課程簡介
《學與教的理論》是針對教育技術專業(yè)本科學生開設的一門專業(yè)主干課程,是教育技術學專業(yè)必修課,是一門理論性和實踐性都很強的應用學科,具有很強的理論性和實踐指導性。
《學與教的理論》以學習心理與教學心理為基礎,與教育教學實踐相結合的交叉學科,既是一門理論學科,又是一門應用學科,屬于專業(yè)教育課。本課程主要研究學校情境中學習與教學的基本心理現象及其規(guī)律。既探討學生如何學習,以及教師如何幫助學生學習,該課程的任何教學安排都是以增強學生的以后的教學實踐能力為目的。
三、教學目的與基本要求
(一)該課程教學目的與專業(yè)培養(yǎng)要求對應關系矩陣
培養(yǎng)要求
課程名稱 | 培養(yǎng) 要求1 | 培養(yǎng) 要求2 | 培養(yǎng) 要求3 | 培養(yǎng) 要求4 | 培養(yǎng) 要求5 | 培養(yǎng) 要求6 | 培養(yǎng) 要求7 | 培養(yǎng) 要求8 | …… | …… |
學與教的理論 | ● | ● | ● | ● | ● | ● | ● | ● |
說明:表格要清晰展示該課程與每項培養(yǎng)要求達成的關聯(lián)度情況,關聯(lián)度強的用“●”標識,關聯(lián)度中等的用“◎”標識,關聯(lián)度弱的用“○”標識;每門課程與4-8項(底線為總培養(yǎng)要求的50%)培養(yǎng)要求相關聯(lián)。
(二)教學目的
通過本課程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學與教的理論》的基本框架結構、內容體系、發(fā)展歷史與趨勢、研究方法、對教學與課程改革的作用,并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本質觀、探究態(tài)度和技能、開放的思維方式;使學生理解與掌握學習的聯(lián)結、認知、人本、建構理論的基本觀點及其主要代表人物,把握學習理論的發(fā)展脈絡,并能運用有關學習理論分析和解釋現實的教育教學問題,培養(yǎng)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學風;使學生掌握動機激發(fā)、知識建構、問題解決、學習策略培養(yǎng)、技能形成和規(guī)范獲得的基本學習規(guī)律,并能運用有關學習規(guī)律自覺改進自己的學習活動,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學習的興趣;使學生了解教學設計、教學測評、課堂管理和教師發(fā)展的基本策略和方法,為今后指導學生的學習打下堅實的理論基礎,并通過教學心理的學習與探討,以求提高學生的實際教學能力,促進他們貫徹實施和靈活運用學習原理和培養(yǎng)教學策略。
(三)教學要求:
通過本課程的學習,首先使學生認識學生與教師心理的特征,繼而在掌握一般學習過程規(guī)律的理論及學習動機的產生與維持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以加涅所劃分的不同類型學習結果(言語信息、智慧技能、動作技能、認知策略及態(tài)度)的學習過程,最后學習學校教學中的教學設計、課堂管理及學習評定方面的知識,并分析探討教育教學實踐中存在的相應問題及其解決方案。
四、教學內容
第一章 《學與教的理論》及其研究(共3學時)
(一)本章教學目的和要求
1.能根據過去經驗舉例說明宏觀教學過程中的要素,從而確定《學與教的理論》的主要研究對象,并用自己的話指出其作用;
2.能通過時間發(fā)展線條描述學與教理論的發(fā)展脈絡,并能夠從本專業(yè)角度闡釋研究趨勢;
3.能根據研究對象區(qū)別定量研究與質性研究,用自己的話解釋幾種研究方法,能陳述行動研究的基本思路和基本過程;
(二)本章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 1.宏觀教學過程中的要素
2.學與教理論的發(fā)展脈絡
3.行動研究的基本思路和基本過程
難點:行動研究的基本思路和基本過程
(三)教學內容
第一節(jié) 《學與教的理論》研究對象與應用(1學時)
一、《學與教的理論》的研究對象
二、《學與教的理論》的應用
第二節(jié) 《學與教的理論》發(fā)展概況(1學時)
一、《學與教的理論》的發(fā)展過程
二、《學與教的理論》的研究趨勢
第三節(jié) 《學與教的理論》研究方法(1學時)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的步驟
三、研究的有效性
第二章 學生心理(共3學時)
(一)本章教學目的和要求
1.能用自己的語言闡釋皮亞杰的建構主義學習觀,并舉例說明其對教育有何啟示;
2.能舉例說明同化和順應,并指出其間的聯(lián)系與區(qū)別;
3.用自己的語言解釋何為最近發(fā)展區(qū)及支架教學,之間的關系,并能舉例在教學中的應用;
4.能比較維果茨基和皮亞杰的認知發(fā)展理論及其對教育的影響;
5.能簡要說出埃里克森的發(fā)展理論對中小學教育的影響;
6.能舉例說明何為多元智能理論及傳統(tǒng)智力,在傳統(tǒng)教學中的表現,能簡單陳述斯騰伯格的三元智力理論;
7.用自己的語言解釋流體智力、晶體智力,能夠說出其間的區(qū)別和聯(lián)系;
8.用自己的話解釋何為學習風格,并舉例說明學習風格差異對教學的影響。
(二)本章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 1.皮亞杰的建構主義學習觀
2.維果斯基的社會建構主義學習觀
3.埃里克森的發(fā)展理論對中小學教育的影響
4.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及斯滕伯格的三元智力理論
5.學習風格的差異及其對教學的影響
難點:1.同化和順應的聯(lián)系與區(qū)別
2.比較皮亞杰與維果斯基學習觀對教育的影響
3.教學中多元智能理論與三元智能理論的表現
4.學習風格差異對教學的影響
(三)教學內容
第一節(jié) 《學生的認知發(fā)展》(1學時)
一、皮亞杰的認知發(fā)展觀
二、維果茨基的發(fā)展觀
第二節(jié) 《學生的情感和個性發(fā)展》(1學時)
一、個性和社會化發(fā)展
二、自我意識、自我概念與自尊
第三節(jié) 《學生的個體差異》(1學時)
一、個體的智力差異
二、體的學習風格差異
三、社會文化背景及性別差異
第三章 教師心理(共3學時)
(一)本章教學目的和要求
1.能舉例說明教師如何在教學活動中扮演的多種角色,區(qū)分倡導的理論與采用的理論;
2.能舉例說明教師監(jiān)控能力在教師素質中具有的地位;
3.能用自己的語言解釋羅森塔爾效應,并指出師生相互作用對教學效果的作用;
4.能說出教師從哪些角度,如何進行教學反思,說出教師成長和培養(yǎng)的途徑;描述職業(yè)倦怠的特征;
5.能舉例說明教師的職業(yè)倦怠的表現,并指出其主要特征及成因,嘗試給出解決對策。
(二)本章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 1.教師在教學中的多種角色
2.教師監(jiān)控能力在教師素質中的地位
3.羅森塔爾效應及其對教學的效果
4.教學反思及其與教師成長
5.教師職業(yè)倦怠表現、成因及解決對策
難點:1.教師在教學中的多種角色
2.羅森塔爾效應及其對教學的效果
3.教學反思的角度
4.職業(yè)倦怠成因
(三)教學內容
第一節(jié) 《教師的角色與特征》(0.5學時)
一、教師的角色
二、教師的特征
第二節(jié) 《教師的專業(yè)品質》(0.5學時)
一、教師的基本信念系統(tǒng)
二、教師的教學與溝通能力
三、教師的情感與個性品質
第三節(jié) 《師生互動》(1學時)
一、教師對學生的影響
二、學生對教師的影響
三、師生的相互作用
第四節(jié) 《教師的成長與培養(yǎng)》(0.5學時)
一、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
二、教師的成長與培養(yǎng)的途徑
第五節(jié) 《教師職業(yè)倦怠》(0.5學時)
一、教師職業(yè)倦怠的界定
二、教師職業(yè)倦怠的成因與對策
第四章 學習心理導論(共3學時)
(一)本章教學目的和要求
1.能舉例說明什么是學習;
2.能說出學習的作用體現在哪些方面;
3.能闡釋根據五種智力技能的層級關系安排教學順序;
4.能舉例說明奧蘇貝爾對學習分類,并指出對我們的啟示。
(二)本章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 1.學習的定義及其作用體現
2.五種智力技能的層級關系及與教學順序
3.奧蘇貝爾對學習的分類及其對教學的啟示
難點:1.學習的定義
2.五種智力技能的層級關系及與教學順序
3.奧蘇貝爾對學習的分類
(三)教學內容
第一節(jié) 《學習及其分類》(1學時)
一、學習的界定
二、學習的作用
三、學習的相關概念
第二節(jié) 《學習與腦》(1學時)
一、大腦發(fā)育及學習的關鍵期假說
二、腦的特異化與學習
三、學習與腦的可塑性
第三節(jié) 《學習理論發(fā)展》(1學時)
一、兩種傾向的學習理論體系的建立與初步發(fā)展
二、行為傾向、認知傾向學習理論的相互吸引
三、認知學習理論的發(fā)展與人本主義的出現
四、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興起
第五章 行為主義學習理論(共4學時)
(一)本章教學目的和要求
1.能陳述行為主義學習理論的起源,并能用自己的話解釋行為主義學習理論所關注的重要點;
2.陳述巴甫洛夫的經典性條件作用,舉例說明何為無條件刺激、中性刺激和條件刺激,舉例說明兩個信號系統(tǒng);
3.能描述華生恐懼形成的實驗,解釋頻因律和近因律對學習的影響,舉例說明經典性條件作用在教學中的應用;
4.能描述桑代克的聯(lián)結主義學習論的形成過程,舉例說明準備律、練習律和效果律及其在教學中的應用;
5.能描述操作性條件作用的形成過程,陳述一般原則,根據普雷馬克原理識別強化物,說明不同的強化類型,指出普雷馬克原理在教學中注意點;
6.舉例說明何為塑造,并能陳述行為塑造技術的步驟;
7.陳述社會認知理論,解釋三元交互決定觀,區(qū)別學習與表現的不同,舉例說明參與性學習和替代性學習,描述觀察學習經歷的四個過程;
8.知道行為主義新進展,能運用自我認知示范(認知矯正程序)教沖動性兒童從容細致進行學習的步驟。
(二)本章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 1.行為主義學習理論關注的要點
2.華生恐懼形成的實驗,經典性條件作用在教學中的應用
3.桑代克聯(lián)結主義學習論的形成過程及其成果在教學中的應用
4.斯金納操作性條件反射作用的形成過程、普雷馬克原理及強化物識別
5.行為塑造技術及其步驟
6.班杜拉的社會認知理論及觀察學習
7.自我認知示范教沖動性兒童從容細致進行學習的步驟
難點:1.行為主義學習理論關注的要點
2.經典性條件作用在教學中的應用
3.聯(lián)結主義成果在教學中的應用
4.操作性條件反射形成的過程及其在教學中的應用
5.社會認知理論與觀察學習在教學中的應用
(三)教學內容
第一節(jié) 《經典性條件作用理論》(0.5學時)
一、巴甫洛夫的經典性條件作用理論
二、華生的行為主義
第二節(jié) 《聯(lián)結主義理論》(1學時)
一、桑代克的聯(lián)結主義學習理論
二、桑代克的學習律
第三節(jié) 《操作性條件作用理論》(1學時)
一、操作性條件作用學說
二、強化理論
三、行為的學習
第四節(jié) 《社會學習理論及行為主義新進展》(1.5學時)
一、社會認知理論
二、觀察學習
三、行為主義新進展
第六章 認知主義學習理論(共4學時)
(一)本章教學目的和要求
1.能陳述格式塔的學習理論和托爾曼的符號學習理論,能陳述兩種理論與行為主義的差異;
2.能陳述布魯納的認知表征理論的三個階段,能舉例說明認知結構是如何幫助學習者“超越所給信息”的,簡單陳述促進學生把握學科基本結構的教學原則,舉例說明發(fā)現學習在教學中的使用;
3.能用自己的語言解釋有意義學習,舉例說明有意義學習的條件及三種類型,描述認知同化過程,陳述講授教學的特點和性質,并解釋各原則和技術波;
4.能畫出加涅的信息加工過程模式圖,并加以解釋,陳述學習過程分成的基本階段;
5.能比較行為主義理論與認知理論間的異同。
(二)本章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 1.格式塔學習理論
2.布魯納的認知表征理論及其發(fā)現學習在教學中的作用
3.有意義學習理論及其在教學中的應用
4.信息加工理論及其在教學中的應用
難點:1.行為主義理論與認知理論間的異同
2.布魯納理論對學科結構及教學方法的意義
3.有意義學習的條件及類型
4.信息加工的分類及教學中的表現
(三)教學內容
第一節(jié) 《早期的認知學習理論》(1學時)
一、格式塔的學習理論
二、符號學習理論
第二節(jié) 《認知結構學習理論》(1學時)
一、認知表征理論
二、認知結構理論
三、學習和教學的基本原則
四、發(fā)現學習
第三節(jié) 《認知同化學習理論》(1學時)
一、有意義學習
二、認知同化過程
三、接受學習
第四節(jié) 《學習的信息加工理論》(1學時)
一、學習的信息加工過程
二、學習的條件
三、教學事件
第七章 建構主義與人本主義學習理論(共4學時)
(一)本章教學目的和要求
1.能陳述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起源,區(qū)別哲學與心理學上的建構主義,解釋當代建構主義的基本理論觀點;
2.能說出個人建構主義理論的代表人物及其觀點,能解釋運用個人建構主義理論及觀點進行教學設想;
3.能說出社會建構主義的代表人物,陳述社會建構主義的理論和觀點,解釋并運用于教學假設(例如,舉例說明如何為學習活動搭建支架);
4.能說出人本主義學習理論的代表人物,陳述人本主義學習理論及其觀點,并能指出對教學的意義;
5.能評價羅杰斯的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心理學思想;
6.能說出人本主義與認知派的意義學習存在的區(qū)別。
(二)本章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 1.當代建構主義的基本理論觀點
2.個人建構主義理論的代表人物及其觀點
3.社會建構主義理論的代表人物及其觀點
4.人本主義學習理論的代表人物及其觀點
難點:1.認知主義理論與人本主義思潮在意義學習存在的區(qū)別
2.個人建構主義理論及其觀點在教學中的應用
3.社會建構主義理論及其觀點在教學中的應用
4.人本主義學習理論及其觀點對教學的意義
(三)教學內容
第一節(jié) 《建構主義思想淵源與基本觀點》(1學時)
一、建構主義思想淵源
二、建構主義分類
三、當代建構主義基本理論觀點
第二節(jié) 《個人建構主義理論》(1學時)
一、激進建構主義
二、生成學習理論
三、認知靈活性理論
第三節(jié) 《社會建構主義理論》(1學時)
一、文化內化與活動理論
二、情境性認知與學習理論
三、支架式教學
四、建構主義評析
第四節(jié) 《人本主義學習理論》(1學時)
一、馬斯洛的學習理論
二、羅杰斯的學習理論
第八章 學習動機(共4學時)
(一)本章教學目的和要求
1.能用自己的語言說明什么是學習動機,并舉例說明學習動機與學習效果的關系;
2.能區(qū)分馬斯洛的缺失需要與成長需要,并說明對教育的意義;
3.能說出何為歸因,不同歸因對學生學習的影響,舉例說明如何指導學生進行積極歸因;
4.能說出何為自我效能感,舉例說明影響自我效能感的因素;
5.舉例說明可以從哪些角度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
(二)本章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 1.學習動機的含義與學習效果的關系
2.各動機理論及其對教育的意義
3.歸因及其對學生學習的影響
4.自我效能感及影響其因素
5.激發(fā)學習動機的方法
難點:1.學習動機與學習效果的關系
2.積極歸因與學習
3.自我效能感及影響其因素
4.激發(fā)學生學習動機的方法
(三)教學內容
第一節(jié) 《學習動機概述》(1學時)
一、學習動機及其相關概念
二、學習動機的作用
三、動機與學習效果的關系
四、學習動機的分類
第二節(jié) 《學習動機理論》(1.5學時)
一、需要層次論
二、自我效能感理論
三、成就動機理論與動機的期望-價值理論
四、控制點理論
五、歸因理論
六、成就目標理論
七、自我價值理論
八、自我決定理論
第三節(jié) 《學習動機的培養(yǎng)與激發(fā)》(1.5學時)
一、教學吸引
二、興趣激發(fā)
三、反饋與評定
四、獎勵與懲罰
五、合作與競爭
六、歸因指導
第九章 知識的學習(共4學時)
(一)本章教學目的和要求
1.能解釋數據、信息和知識之間的關系;陳述程序性知識的含義;
2.舉例說明何為陳述性知識、程序性知識和條件性知識,并指出三者之間的關系;
3.能舉例說明原型對概念教學的影響,并能運用例子——規(guī)則——例子的方法設計一堂概念學習課;
4.能舉例說明概念關系圖對學習和教學有哪些影響;
5.能闡釋波斯納概念轉變模型提到的概念轉變的四個條件;
6.舉例說明如何在原理教學中減少學生的無關認知負荷;
7.陳述遷移定義,用自己的語言說明情境對遷移的影響,并能舉例說明在教學中如何促進正遷移的發(fā)生。
(二)本章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 1.陳述性知識、程序知識和條件性知識的含義及三者之間的關系
2.原型對概念教學的影響
3.概念轉變的四個條件
4.原理教學中減少學生的無關認知負荷
5.遷移的定義及其在教學中的應用
難點:1.陳述性、程序性和條件性知識的含義及關系
2.概念教學中的原型
3.概念轉變的條件
4.遷移的應用
(三)教學內容
第一節(jié) 《知識的分類與表征》(1學時)
一、知識及其涵義
二、知識的分類
三、知識的表征
四、知識建構的基本機制
第二節(jié) 《知識的理解》(1學時)
一、知識理解的過程與類型
二、知識理解的影響過程
三、概念的學習
第三節(jié) 《錯誤概念的轉變》(1學時)
一、錯誤概念及其性質
二、概念轉變及其過程
三、概念轉變的影響因素與調節(jié)
四、為概念轉變而教
第四節(jié) 《知識學習與遷移》(1學時)
一、遷移及其分類
二、遷移的理論與研究
三、為遷移而教
十一章 問題解決的學習與創(chuàng)造性(共3學時)
(一)本章教學目的和要求
1.能陳述問題及問題解決;
2.闡釋影響問題解決的因素;
3.能用一種模式說明解決問題的過程;
4.舉例說明幾種批判性思維技能;
5.用自己的語言解釋何為定勢,并陳述其對解決問題的影響;
6.舉例說明如何在課堂中利用自由聯(lián)想技術。
(二)本章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 1.問題及問題解決
2.影響問題解決的因素
3.解決問題的過程
4.批判性思維
5.定勢及其對解決問題的影響
難點:1.問題及問題解決
2.解決問題的過程及影響因素
3.定勢及其對問題解決的影響
4.批判性思維
(三)教學內容
第一節(jié) 《問題與問題解決》(1學時)
一、問題及其分類
二、問題解決的界定
第二節(jié) 《問題解決的過程》(1學時)
一、問題解決的模式
二、一般問題解決的過程
三、結構不良問題解決的過程
第三節(jié) 《問題解決的訓練》(1學時)
一、問題解決的影響因素
二、問題解決能力的訓練
第四節(jié) 《創(chuàng)造性思維》(自學)
一、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本質
二、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訓練
十二章 學習策略(共4學時)
(一)本章教學目的和要求
1.能解釋學習策略,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如何理解學習的信息加工模型;
2.陳述學習策略的結構,并闡釋三大學習策略間的關系;
3.能用實例說明各學習策略及應用;
4.能陳述自我調節(jié)學習及PQ4R方法,并舉例說明。
(二)本章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 1.學習策略的含義
2.學習策略的結構及三大學習策略間的關系
3.各種學習策略及其應用
4.自我調節(jié)學習及PQ4R法
難點:1.各學習策略及其應用
2.PQ4R法
(三)教學內容
第一節(jié) 《學習策略概述》(1學時)
一、學習策略的界定
二、學習策略的分類
三、學習策略與信息加工過程及元認知的關系
四、學習策略與自我調節(jié)學習
第二節(jié) 《認知策略》(1學時)
一、復述策略
二、精細加工策略
三、組織策略
第三節(jié) 《元認知策略與資源管理策略》(1學時)
一、元認知的結構
二、元認知策略
三、資源管理策略
第四節(jié) 《學習策略的促進》(1學時)
一、促進學習策略的原則
二、常見的學習策略
三、策略促進的方法
十三章 品德的形成(共3學時)
(一)本章教學目的和要求
1.能陳述品德心理的結構,皮亞杰道德認知發(fā)展理論,并舉例說明;
解釋情感領域、品德、態(tài)度、價值和價值觀的含義及其之間的關系;
2.描述道德兩難故事,并說明其重要作用;
3.能陳述科爾伯格的三階段六水平的道德認知發(fā)展理論;
4.能描述社會學習理論關于道德行為研究的三個經典實驗;
5.解釋何為角色扮演,有哪些作用;
6.舉例說明如何用案例研究法進行品德教育。
(二)本章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 1.品德心理的結構
2.情感、品德、態(tài)度、價值和價值觀間的關系
3.關于道德行為研究的經驗實驗
4.科爾伯格的三階段劉水平的道德認知發(fā)展理論
5.學校教育中的品德教育
難點:1.情感、品德、態(tài)度、價值和價值觀間的關系
2.學校教育中的品德教育
(三)教學內容
第一節(jié) 《品德心理概述》(0.5學時)
一、品德的基本界定
二、品德的心理結構
三、社會規(guī)范學習與品德發(fā)展的實質
第二節(jié) 《道德發(fā)展的理論》(1學時)
一、道德認知的發(fā)展
二、道德情感的發(fā)展
三、道德行為的發(fā)展
第三節(jié) 《品德的形成與培養(yǎng)》(0.5學時)
一、品德的內化過程
二、品德形成的影響因素
三、品德培養(yǎng)的方法
第四節(jié) 《學生不良行為的矯正》(1學時)
一、過錯行為與不良品德行為
二、學生不良行為的原因分析
三、學生不良行為的矯正
十五章 課堂管理(共3學時)
(一)本章教學目的和要求
1.解釋何為課堂管理的目標;
2.能夠設計課堂管理的規(guī)則和程序;
3.舉例說明學生常見的不良行為及其原因,描述如何對學生常見的不良行為進行干預;
4.舉例說明如何應用后果來消除不良行為;
5.舉例說明如何使用應用性行為矯正程序、雙贏法處理沖突;
6.描述戈登的自我管理模型,舉例說明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責任感。
(二)本章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 1.課堂管理的概念、目標、規(guī)則和程序
2.學生常見不良行為及其原因,及干預
3.應用后果消除不良行為
4.應用性行為矯正程序、雙贏法處理沖突
5.戈登的自我管理模型培養(yǎng)學生責任感
難點:1.課堂管理的目標、規(guī)則和程序
2.不良行為產生的原因及干預
3.應用性行為矯正程序及雙贏法
4.戈登的自我管理模型及應用
(三)教學內容
第一節(jié) 《課堂管理概述》(1學時)
一、課堂管理的相關概念
二、課堂管理的階段性
三、課堂管理的目標
第二節(jié) 《課堂管理過程》(1學時)
一、課堂規(guī)則和程序設計
二、課堂規(guī)則和程序的建立
三、課堂規(guī)則和程序的維持和完善
第三節(jié) 《處理嚴重的問題行為》(1學時)
一、不良行為的原因分析
二、行為矯正原則
三、實用行為分析程序
十六章 學習評定(共3學時)
(一)本章教學目的和要求
1.能描述標準化測驗的優(yōu)缺點和存在的問題(舉例說明);
2.解釋診斷性評定、形成性評定和總結性評定的相同與不同;
3.用自己的語言說明為什么使用傳統(tǒng)的評定測驗,為什么使用操作評定,對比二者的原因;
4.運用實例論證學習評定的重要性。
(二)本章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 1.標準化測驗的優(yōu)缺點及存在的問題
2.診斷性評定、形成性評定與總結性評定三者間的異同
3.傳統(tǒng)的評定測驗及操作評定的區(qū)別
難點:1.診斷性評定、形成性評定與總結性評定三者間的異同
2.傳統(tǒng)的評定測驗與操作評定的區(qū)別
(三)教學內容
第一節(jié) 《學習評定概述》(0.5學時)
一、學習評定的相關概念
二、學習評定的重要性
三、學習評定的模式
四、學習評定的方法啊
五、教育決策與學習評定
六、良好評定的指標
第二節(jié) 《標準化測驗》(1學時)
一、標準化測驗的類型
二、標準化測驗的優(yōu)點與劣勢
三、測驗的新進展
第三節(jié) 《教師自編測驗》(1學時)
一、教師自編測驗與標準化成就測驗的區(qū)別
二、設計測驗前的計劃
三、教師自編測驗的具體形式
四、編制測驗的注意事項
五、學習理論的啟示
第四節(jié) 《真實性評定與評定結果的報告》(0.5學時)
一、真實性評定
二、評定結果的報告方式
五、教學時數分配
《學與教的理論》課程教學時數分配表
總學時:48 學分:3
章次 | 章標題名稱 | 學時小計 | 講授 學時 | 實驗 學時 | 實踐 學時 | 討論、習題課等學時 |
第一章 | 學與教的理論及其研究 | 3 | 2 | 0 | 0 | 1 |
第二章 | 學生心理 | 3 | 2 | 0 | 0 | 1 |
第三章 | 教師心理 | 3 | 2 | 0 | 0 | 1 |
第四章 | 學習心理導論 | 3 | 2 | 0 | 0 | 1 |
第五章 | 行為主義學習理論 | 4 | 3 | 0 | 0 | 1 |
第六章 | 認知主義學習理論 | 4 | 3 | 0 | 0 | 1 |
第七章 | 建構主義與人本主義學習理論 | 4 | 3 | 0 | 0 | 1 |
第八章 | 學習動機 | 4 | 3 | 0 | 0 | 1 |
第九章 | 知識的學習 | 4 | 3 | 0 | 0 | 1 |
第十章 | 技能的學習 | 0 | 0 | 0 | 0 | |
十一章 | 問題解決的學習與創(chuàng)造性 | 3 | 2 | 0 | 0 | 1 |
十二章 | 學習策略 | 4 | 3 | 0 | 0 | 1 |
十三章 | 品德的形成 | 3 | 2 | 0 | 0 | 1 |
十四章 | 教學設計 | 0 | 0 | 0 | 0 | |
十五章 | 課堂管理 | 3 | 2 | 0 | 0 | 1 |
十六章 | 學習評定 | 3 | 2 | 0 | 0 | 1 |
六、實驗內容與學時分配
無
七、本課程的實踐環(huán)節(jié)
無
八、主要的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
1.課程與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對應關系矩陣
課程名稱 | 對應的教學方式方法 | ||||||||||||
講授法 | 啟發(fā)式 | 討論法 | 案例法 | 項目教學 | 實驗室 實驗 | 技能訓練 | 研究與設計 | 小組教學 | 個別教學 | 課程作業(yè) | 課外閱讀及自學鍛煉 | …… | |
學與教的理論 | √ | √ | √ | √ | √ | √ |
說明:每門課程應使用多種教學方式方法,在相應的教學方式方法中打“√”。
2.主要采用的幾種教學方法和手段
本課程中對于《學與教的理論》中的基本理論問題,采用教師課堂講授為主和課后學生自學為輔的方式進行,并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對有關理論進行討論、質疑;對于基本規(guī)律問題,充分利用學生的已有經驗,讓學生采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主動去探究知識,并體驗知識的發(fā)生發(fā)展過程;在學習基本理論與規(guī)律的過程中,開展讓學生觀摩課堂教學錄像與學生的教育見習的教學聽課相結合,運用所學理論進行觀察與分析等的案例教學形式;要求學生針對教育教學中的現實問題,通過自主選題、查閱文獻等方法,提交符合《學與教的理論》研究規(guī)范的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論文;充分利用現代多媒體教學手段,增加學生的感性認識、充分利用互聯(lián)網上提供的學習資源和社交軟件,促進學生進行交互性學習。
九、考核與成績評定
1. 該課程與評價方法對應關系矩陣
課程名稱 | 對應的評價方法 | |||||||||
課堂表現 | 實驗報告 | 項目作業(yè)或報告 | 課程作業(yè)或報告 | 口試 | 口頭報告 | 上機操作 | 實踐操作 | 期中考核 | 期末考核 | |
學與教的理論 | √ | √ | √ | √ |
說明:每門課程應使用多種評價方式,注重過程評價,實現平時成績、期中成績與期末成績相結合,在相應的評價方法中打“√”。
2.具體考核與成績評定辦法
依據教學目的和要求,本課程的考核方式為閉卷考試。最終成績由平時(作業(yè)與課堂表現)、期中考試和期末考試構成,具體評定如下:
期末考試60%+期中考試20%+平時20%。
十、推薦教材及參考書
(一)推薦教材
《當代教育心理學》,陳琦 劉儒德著,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年4月第2版。
(二)參考書
1.《學習的理論:教育的視角》,戴爾·H.申克著,韋小滿等譯,江蘇教育出版社,2003年3月第1版
2.《教育心理學》,約翰·桑切克著,周冠英等譯,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7年3月第1版
3. 《教育心理學》,羅伯特·斯萊文著,姚梅林等,人民郵電出版社,2011年3月第1版
4. 《受教育的腦——神經教育學的誕生》,安東尼奧·M.巴特羅 庫爾特·W.費希爾 皮埃爾·J.來納主編,北師大認知神經科學與學習國家重點實驗室腦科學與教育應用研究中心&周加仙等譯,教育科學出版社,2011年1月第1版
十一、其他需要說明的問題
48學時課堂教學基礎上,要求學生自學64學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