灣區(qū)時訊(編輯/劉秀 通訊員/謝文燕 王沐眾 徐曉璐)近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生物資源與生態(tài)實驗室劉永宏團隊在深海來源真菌中抗炎活性次級代謝產物取得重要進展,相關成果“Sorbicillalanines A and B, Two [6,5,6] Hybrid-Sorbicillinoid Alkaloids from Deep-Sea-Derived Penicillium sp. Co-Cultured with SpongeDerived Setosphaeria sp.”發(fā)表于Organic letters(有機化學通訊)。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助理研究員龐小艷為第一作者,首都兒科研究所教授郭鵬,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員王俊鋒、劉永宏為共同通訊作者。
深海極端環(huán)境中的生物需要適應高壓、高鹽、無光照、低溫、低氧及營養(yǎng)匱乏等嚴酷條件,合成次級代謝產物是其重要的生存策略,因此,深海來源微生物是海洋藥物及其先導化合物的重要來源。劉永宏研究團隊前期從印度洋深海沉積物來源的Penicillium sp. SCSIO06871中發(fā)現(xiàn)了系列新穎sorbicillinoids結構,部分化合物顯示抗菌和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Bioorganic Chemistry, 2021, 107: 104600);團隊進一步挖掘該菌株代謝sorbicillinoid類化合物潛能,通過與海綿來源毛球腔屬真菌SCSIO41009在真菌2號培養(yǎng)基中進行混合培養(yǎng),發(fā)現(xiàn)了2個含哌啶2-酮環(huán)的[6,5,6]稠三環(huán)新穎骨架的混雜聚合sorbicillinoid生物堿結構。通過波譜學分析、ECD和碳譜計算確定了他們的立體結構。其中,sorbicillalanine A在LPS誘導的小鼠巨噬細胞中具有強抗炎活性,能有效抑制炎介質NO的產生,抑制促炎癥因子IL-6、TNF-α、MCP-1的釋放和表達,上調抗炎因子IL-4、IL-10和Arg-1的表達,促進M2極化,且可改善LPS誘導的NAD+/NADH比例失衡,同時抑制細胞凋亡通路上細胞凋亡因子Fas、Bax和caspase-3的表達。該研究挖掘深海源真菌次級代謝潛能,提供了新的抗炎先導分子。
本研究得到了國家重點研發(fā)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區(qū)域聯(lián)合基金-重點項目、廣州市重點研發(fā)計劃項目和廣東省海洋經濟發(fā)展專項基金項目的資助。
論文信息:Xiaoyan Pang, Xue Ren, Weihao Chen, Bin Yang, Xuefeng Zhou, Xinpeng Tian, Peng Guo,* Junfeng Wang,* Yonghong Liu*, Sorbicillalanines A and B, Two [6,5,6] Hybrid-Sorbicillinoid Alkaloids from Deep-Sea-Derived Penicillium sp. Co-Cultured with Sponge-Derived Setosphaeria sp. Organic letters, 2025, doi/10.1021/acs.orglett.5c01609.
文章鏈接: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orglett.5c01609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