灣區(qū)時訊 10月25日,由中國科學院和巴基斯坦高等教育委員會聯(lián)合建立的中國-巴基斯坦地球科學研究中心(簡稱“中巴中心”)在伊斯蘭堡舉行揭牌儀式。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張亞平院士、中國駐巴基斯坦大使姜再冬、巴基斯坦國家糧食安全與研究部部長Kauser Abdullah Malik、巴基斯坦高等教育委員會主席Mukhtar Ahmed、中巴中心主任崔鵬院士等出席活動。
揭牌儀式后,在真納大學舉辦氣候變化與災(zāi)害風險國際研討會上,中巴中心副主任、海洋分中心主任,中國科學院邊緣海與大洋地質(zhì)重點實驗室主任(簡稱OMG)林間作大會主旨報告,并共同組織海洋專題“Marine Disaster and Risk Prevention”,OMG副主任、海洋分中心成員孫珍和徐敏作專題報告。在后續(xù)會談中,基于雙方長期合作的基礎(chǔ),中巴兩國科學家在海洋科技、海洋科學研究、高等教育合作等方面展開深入探討,并達成高度共識。
中巴海洋分中心部分科研骨干參加中巴中心揭牌儀式與國際研討會
中巴海洋分中心部分科研骨干合影
林間院士(左中)與巴基斯坦國家海洋研究所所長Samina Kidwai(右中)等在卡拉奇會談
自中巴首次北印度洋聯(lián)合考察航次以來,中巴海洋科技合作不斷深入,雙方建立了迄今最高精度的莫克蘭海溝地震與海嘯模型,揭示了俯沖上盤逆沖斷層對海嘯的重要控制作用,評估了巴基斯坦沿海地區(qū)的地震應(yīng)力狀態(tài)與海嘯風險;并首次建立了橫跨莫克蘭多板塊的地殼與上地幔地震波速度精細模型,揭示了莫克蘭俯沖帶的深部構(gòu)造;同時,基于實測海底地形與震源特征,系統(tǒng)性計算評估了瓜達爾港地區(qū)海嘯的可能波高、入侵深度與空間分布等關(guān)鍵參數(shù),為防災(zāi)減災(zāi)提供重要科學依據(jù)。以上研究成果在國際會議上受到中外科學家的廣泛關(guān)注,巴基斯坦科學院前院長Qasim JAN、巴基斯坦國家海洋研究所所長Samina Kidwai等高度評價中巴海洋科技合作取得的歷史性突破。
目前,中國科學家正與巴基斯坦國家海洋研究所、巴赫利亞大學等密切合作,推動新一輪北印度洋聯(lián)合科學考察航次,擬在卡拉奇等建設(shè)海洋聯(lián)合實驗站,并在莫克蘭建立首個海嘯預(yù)警系統(tǒng),不斷推動海洋科技高端人才的聯(lián)合培養(yǎng)。
通訊員/李淑 王沐眾 徐曉璐
責任編輯/劉秀
評論 0